北交所首場發(fā)審會來了!據北交所官網顯示,上市委員會定于11月26日9時召開2021年第1次審議會議,審核江蘇威博液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博液壓”)的首發(fā)事項。經統(tǒng)計,目前北交所暫無過會待申購企業(yè),這也意味著若能成功過會、上市,威博液壓將成為北交所第83家上市企業(yè)。
首場發(fā)審會開審
北交所首場發(fā)審會將審核威博液壓的首發(fā)事項。
招股書顯示,威博液壓專業(yè)從事液壓動力單元及核心部件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倉儲物流、高空作業(yè)平臺及汽車機械等領域。其中,主要產品為液壓動力單元,該產品是一種小型集成的獨立液壓系統(tǒng),由交流和直流電機、動力元件(齒輪泵)、控制元件(液壓閥)和輔助元件(油箱)等液壓部件組成,其產品結構復雜、性能需求各異,差異化程度較高。
按照下游應用領域不同,威博液壓液壓動力單元產品可分為倉儲物流專用和機械專用兩類,2018-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倉儲物流專用分別占主營業(yè)務收入的65.87%、71.79%、76.91%及78.19%,機械專用分別占主營業(yè)務收入的29.65%、24.37%、19.34%及17.65%。
財務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威博液壓實現營業(yè)收入分別約為1.68億元、1.8億元、2.18億元以及1.51億元;對應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1792.77萬元、2049.4萬元、2654.04萬元以及1955.89萬元。
從資產結構看,威博液壓各期末應收賬款余額占流動資產總額的比重較高。報告期各期末,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 4176.6萬元、3457.16萬元、4948.32萬元和5815.59萬元,占當期流動資產余額比例分別為44.77%、43.8%、39.76%和52.82%,保持較高水平。
針對相關問題,記者致電威博液壓方面進行采訪,不過電話未有人接聽。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對記者表示,北交所首場發(fā)審會肯定會吸引市場目光,第一家企業(yè)若能順利過會也會給其他闖關企業(yè)信心。
經Wind統(tǒng)計,目前北交所共計上市企業(yè)82家,且尚無待發(fā)行企業(yè),若威博液壓能成功過會登陸A股市場,也將成為北交所第83家上市企業(yè)。
在目前已上市的82家企業(yè)中,吉岡精密為最新上市企業(yè),在11月24日剛剛登陸北交所,公司專注于鋁合金、鋅合金精密零部件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產品涵蓋電子電器零部件、汽車零部件及其他零部件,主要應用于清潔電器、電動工具、通訊設備、車身主體結構、車載主機系統(tǒng)、動力系統(tǒng)及制動系統(tǒng)等。
截至11月25日收盤,吉岡精密股價報29元/股,總市值為25.64億元。
募投項目必要性曾被追問
在申報北交所上市進程中,威博液壓募投項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曾被追問。
根據招股說明書,威博液壓募投項目計劃總投資為1.6億元,擬使用募集資金1.4億元,自籌資金2000萬元。其中擬投入4500萬元募集資金用于“30萬套高端裝備智能電液動力系統(tǒng)建設項目”,7500萬元募集資金用于“20萬套齒輪泵建設項目”,20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數據顯示,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末,威博液壓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分別為4915.58萬元、7515.44萬元和1.12億元,以房屋建筑物和機器設備為主。
報告期內,為擴充產能,威博液壓還新建廠房,購置生產所需機器設備,使得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持續(xù)增加。截至2020年末,公司在建工程賬面價值為1464.06萬元,主要為正在建設中的新能源電機廠房工程。
對此,監(jiān)管層曾要求威博液壓結合現有房產使用情況、未來業(yè)務發(fā)展規(guī)劃,對比同行業(yè)上市公司固定資產使用情況等,補充披露使用募集資金自建房產的必要性、新增房產規(guī)模的合理性、未來用于生產經營的具體規(guī)劃、是否存在閑置的風險等。
另外,監(jiān)管層也對威博液壓“30萬套高端裝備智能電液動力系統(tǒng)建設項目”是否存在過度擴產提出質疑。不過,威博液壓對此解釋稱,該項目主要用于承接現有液壓動力單元產品的產能擴充包括不斷開拓高端類別的產品。近三年來,公司產能由249600臺/年增長至374400臺/年,產量由243227臺/年增長至336134臺/年,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7.45%、89.84%及89.78%,產能利用率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
此外,威博液壓表示,2021年1-6月相關產品產銷率超過100%(受2020年期末庫存的影響),擴建項目的實施不存在過度擴產的情況,新增產能可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有利于公司充分發(fā)揮規(guī)模優(yōu)勢。同時彌補了公司目前的短板,即在大噸位的電動叉車市場的產品不全的相對劣勢。(記者 馬換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