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3月13日電(記者林碧鋒)在福貢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潤福社區(qū)窗明幾凈的屋子里,35歲的傈僳族漢子坡李言熟練地點開“語言扶貧”App,利用測評功能校對自己的普通話發(fā)音。這些年來,許多傈僳族群眾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學習普通話。
坡李言所在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屬于我國“三區(qū)三州”深度貧困地區(qū)。云南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有包括傈僳族在內的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長久以來,在少數民族地區(qū),不少貧困群眾需要學認常用漢字、學說普通話。
云南大力推進教師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將普通話水平作為教師資格認定的必要條件。2016年以來,組織7218名少數民族教師免費參加普通話培訓,確保少數民族教師普通話達到國家規(guī)定等級要求。云南還組織大學生志愿者1400余人次深入39個縣334個村寨,開展推廣普通話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累計完成9.9萬名“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普通話培訓,創(chuàng)建普及普通話示范村701個。
云南為民族地區(qū)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云南省教育廳通過與科大訊飛、中國移動云南公司合作,開發(fā)推廣“語言扶貧”App,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為有學習需求的少數民族群眾免費配發(fā)定制手機,還補貼1200元流量費,減免通信費用。
“語言扶貧”App軟件利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評測等技術搭建自主學習平臺,涵蓋1000句常用語和當地500個高頻詞,將普通話學習融入常用語境及場景,成為少數民族群眾學習普通話和常用漢字的“掌中寶”。
云南利用手機App現代信息技術,采取“線上自學、線下幫扶、送教到人”的培訓模式,實現目標人群學習普通話全覆蓋。全省共發(fā)放語言扶貧定制手機2萬臺,39萬人通過手機App學習普通話、認讀常用漢字。
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zhèn)村民余神開,收到政府發(fā)放的語言扶貧定制手機,并通過“語言扶貧”App和線下培訓后,逐漸學會了普通話。他說:“現在孩子的老師有事都直接打電話給我,不用再麻煩人轉告,我家的藥材也能拿到城里賣個好價錢。”
云南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副處長何兆春說,云南還實施“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以推進“一村一幼”建設為基礎,以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幼兒為主要目標,把提高少數民族幼兒普通話普及率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舉措。
如今,從怒江大峽谷到迪慶雪域高原,普通話在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和工作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