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 鐘升 攝
2日,蘇州張家港市村間的一片油菜花田中,幾位工人正蹲在地上用刷子認真地清刷著泥土,地面上散落著一些帶有佛教蓮花圖案的瓷器殘片。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已經雙目失明的鑒真和尚正是在這里坐上了遣唐使的大船,開始了他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東渡之旅。
3月29日,中國考古界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正式發(fā)布,黃泗浦遺址位列其中。黃泗浦遺址位于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慶安村,總面積約1.2平方千米,北邊距離長江約14公里。長久以來,沒人知道這里的黃土下埋藏著一個繁華的盛唐港口集鎮(zhèn)。
遺址中出土的各朝各代陶瓷罐。 鐘升 攝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長周潤墾介紹,日本真人元開撰寫于公元779年的《唐大和上東征傳》中曾經記載:“(鑒真和尚)從龍興寺出,至江頭乘船……乘船下至蘇州黃泗浦……(十一月)十五日壬子,四舟同發(fā)”。日本的美術史學家安藤更生則認為:“黃泗浦不僅是鑒真,也是迄今唯一可以知道的遣唐使船舶出發(fā)和到達點的遺跡”。盡管歷史意義重大,然而長期以來,遺址的所在地一直是個謎。
2008年11月,遺址被發(fā)現(xiàn),隨后南京博物院聯(lián)手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張家港博物館先后對遺址進行了6次考古發(fā)掘。通過發(fā)掘,考古學家們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了唐代和宋代的河道、木橋,寺院房址、倉廒類等諸多遺跡,證實了黃泗浦遺址是長江下游一處非常重要的港口集鎮(zhèn)遺址。通過與史料比對,專家們最終確定:這里就是鑒真第六次東渡的起航地。
遺址中出土的唐代“開元通寶”幣。 鐘升 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認為,黃泗浦遺址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鑒真?,F(xiàn)場發(fā)掘出的鑒真第六次東渡前居住的唐代尊勝禪院遺址是目前國內少有的唐代大型寺廟院落遺址,對研究盛唐到晚唐的佛教建筑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而且尊勝禪院在布局上與鑒真在日本奈良親手興建的唐招提寺高度相似,可以視作是唐招提寺的藍本,也反映出中日兩國在寺廟建筑上的一脈相承。此外,現(xiàn)場還發(fā)掘出罕見的宋代棧架式木橋遺址等,對研究唐代對外交通史、寺廟建筑、港口遺址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目前,黃泗浦遺址仍在發(fā)掘、研究之中。據(jù)張家港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透露,未來張家港將致力于將黃泗浦遺址打造成國家級的考古遺址公園,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這一段歷史。(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