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資料圖片)
大疫三年,“春運”終于回來了。
根據官方初步分析研判,2023年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為20.95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9.5%,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0.3%,創(chuàng)下近幾年新高。
這是三年多來, 首次沒有“全民核酸”、不再“就地過年”、更沒有各種“碼”限制的一年。
有錢沒錢, 回家過年,這個最樸素的愿望,終于再次得以兌現。
人口大遷徙,哪些城市正在上演“空城計”?
01
以橫跨“黑河-騰沖”的 胡煥庸線為界,中國96%的人口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地區(qū)。
春運大遷徙,主要集中于一二線與三四五線城市之間:從千萬級人口大市到縣城,從東部沿海到內陸地區(qū),從城市到鄉(xiāng)村。
每逢春節(jié),短短一個月,超大特大城市流出上億人口,而1800多個縣城,迎來巨大的人流和交通流。
在疫情之前,我國 春運客流在高峰時期逼近30億人次,為世界人口遷徙規(guī)模之最。
不過,過去幾年,由于疫情影響,以及健康碼、行程碼、就地過年帶來的限制,空城現象不復存在,人口大流動空前萎縮。
許多人被限制在一省乃至一市之地,春運客流腰斬再腰斬,萎縮到8.7億人次,降幅之大,可謂空前絕后。
表面上看,今年春運客流僅回升到2019年的7成左右,但也是2020年疫情爆發(fā)以來的4年新高。
同時,不能忽視第一輪感染高峰的制約。大疫三年,復蘇不會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但一系列積極的信號正在顯現。
春節(jié)空城,就是這一現象的真實寫照。
02
哪些地方春節(jié)“空城”指數位居前列?
一般而言,外來人口眾多之地,往往也是人口大遷徙的主要流出地所在,春節(jié)“空城”指數就越高。
以省份來看,哪些地方跨省流動人口最多?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鑒, 外來人口最多的 5個省份: 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
而 人口凈流出最多的5個省份: 河南、安徽、四川、貴州、廣西。
可見,長三角、珠三角及北京是外來人口集中涌入之地,而中西部地區(qū)則是主要的人口輸出地所在。
東部經濟大省,都在虹吸誰?
廣東主要以廣西、湖南、河南、湖北、四川、江西、貴州等省份為主要來源地,其中在廣東的廣西人、湖南人,雙雙超過500萬人。
浙江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安徽、貴州、河南、江西、四川5省,合計占比超過7成。
江蘇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安徽、河南兩省,合計占了一半以上,其他省份的流入規(guī)模都相對較小。
上海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安徽、江蘇、河南3省,合計占比超過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江浙滬包郵區(qū)都以同在長三角的安徽為主要人口腹地,三省市合計吸納了安徽865萬人口,占安徽戶籍人口的1/8。
換言之, 安徽每8個人中就有1個來到了包郵區(qū),人口流出態(tài)勢之嚴峻,僅次于河南等地。
與上述南方經濟大省不同的是, 北京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北方地區(qū),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及東北地區(qū)。
不難看出,廣東的外來人口基本盤分布在泛珠三角地區(qū),江浙滬主要以安徽、河南為人口腹地,北京則以華北及東北地區(qū)為大本營。
03
哪些城市“空城”指數遙遙領先?
春節(jié)空城指數,與流動人口的分布相互映照,成為城市吸引力的最直觀體現。
就此而言, 春運空城是個反向指標。春節(jié)空城越嚴重,恰恰說明外來人口越多,經濟活力、城市吸引力就越強。
這是外來人口最多的20個城市:
這些城市,正是春節(jié)期間上演“空城計”的主力所在。
不難發(fā)現 ,廣東可謂“獨孤求敗”,在前十中“壟斷”了6席,除了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四大萬億城市之外,就連中山、珠海、惠州都榜上有名。
廣東之后, 浙江共有寧波、嘉興、杭州、金華4城入圍, 江蘇則有蘇州、無錫、常州三城入圍。
這一數據,生動體現了 “孔雀東南飛”的人口流動大趨勢。過去幾十年來,東部沿海借助發(fā)達的制造業(yè),虹吸了大量來自中西部的勞動力人口。
這些人口的存在,不僅讓沿海地區(qū)享受到人口紅利釋放出的增量效應,更借助年輕人口的涌入,優(yōu)化了本地人口結構,從而避免過早陷入重度老齡化的困境。
這其中,廣東最具代表性。
“東西南北中,發(fā)財到廣東”的口號可謂廣為人知。廣東能從一個普通沿海省份,晉級為中國第一經濟、人口、工業(yè)、外貿、財政、養(yǎng)老金大省,背后離不開外來人口的貢獻。
因此,投桃報李,正是全國一盤棋的體現。
如今的廣東,不僅是出生人口第一大省,作為最敢生的人口大省,在少子化時代撐起了人口基本盤。
而且,早已成為全國財政轉移支付第一大省、養(yǎng)老金“南金北調”第一貢獻大省,以一己之力促進區(qū)域均衡發(fā)展。
04
未來,春運大遷徙會否消失?
就短期而言,在 東西差距、南北差距仍然凸顯的背景下,在城鄉(xiāng)分離、戶籍制度仍然高懸在上的制約下,春節(jié)人口大流動未來仍是常態(tài)。
不過,一系列新的信號正在出現。
第一個信號是,中國的城鎮(zhèn)化已經步入下半程,未來人口大流動大概率會放緩。
一般而言,城鎮(zhèn)化率在30%-70%為加速階段。目前,我國城鎮(zhèn)化率已經超過64%,離70%的上限為時不遠。
第二個信號是,零門檻落戶正在成為常態(tài),除了超大特大城市之外,絕大多數中小城市的戶籍將形同虛設。
一旦失去戶籍門檻制約,加上受教育權的均等化,外來人員將有望真正在大城市里真正安下家來,春運遷徙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第三個信號是,與過去“孔雀東南飛”的單向流動不同,如今人口開始向中西部地區(qū)回流。
這背后,體現的是內陸崛起的中國城市大趨勢。隨著一眾強省會崛起,加上沿海地區(qū)產業(yè)開始向內陸轉移,從而帶動人口回流。
作為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yè)的電子信息產業(yè),吸納的就業(yè)人員總量超過60萬;鄭州富士康一家工廠,就帶動了30多萬人的就業(yè)……
就此而言,未來跨省流動有可能見頂,而省內流動則會更加頻繁,省會作為全省人口回流的基本盤所在,將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然而,趨勢并非一時所能逆轉。
且不說沿海相比內陸仍有巨大的領先優(yōu)勢, 中西部地區(qū)的產業(yè)轉移,還面臨越南、印度等國家的直接競爭。 (參閱《亞洲GDP增速最高國家,又變了》)
所以,要想重塑人口流動格局,內陸省會不能被動等待,而要主動出擊,做大做強,唯有自身強大,方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