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絡上盛傳“失意博士”已赴美工作,年薪1.2億美元,還擁有一片莊園時,當事人劉本良正在北京的家中埋頭于自主研究。
(資料圖片)
這場不知來由的網絡炒作,讓人想起了4年前劉本良參加的那次電視求職節(jié)目。2018年初,35歲的劉本良,正面臨人生中最困頓的時刻:在北京,沒有工作,積蓄所剩無幾,又恰逢第二個孩子早產。于是,原本一心撲在研究上的他決定參加那檔節(jié)目,所求不多,月薪五千。
劉本良有著光鮮的求學經歷,他碩士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多年來,劉本良執(zhí)著于破解能源問題,在節(jié)目中,他闡述了在外界看來堪稱“瘋狂”的科研方向:未來,一塊5號電池足以驅動一個家庭數十年之久。也是因此,在節(jié)目中,他遭遇在場老板的幾番奚落。節(jié)目播出后,劉本良甚至被視為求職者中的“異類”。
雄心壯志和窘迫現狀形成的反差,使得劉本良成了大眾口中的“落魄才子”,而“年薪1.2億美元”又契合了外界對于他“復仇之路”的期待。一時間,由自媒體率先炒作起來的“爽文”傳言快速傳播。
“突然間,(同學群里)就有很多人來加我的QQ,給我發(fā)信息說你怎么去美國了,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月30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劉本良辟謠前述傳聞。
眼下,劉本良的自主研究方向與在節(jié)目中闡述的一脈相承,他孤獨但滿足地走在自己選擇的科研道路上。面對關注者的關心與不解,他自稱是“捕鯨魚的人”,并希望大家能理解,“對一些人來說,除了金錢,還有另外一種激勵方式”。
同時,他也認為,人才不會被埋沒,只是需要空氣和水分扎根生長。“給我一段時間,我會證明我是不是人才?!?/p>
辟謠“赴美工作,年薪1.2億美元”,仍在國內堅持自主研究
NBD:網絡上傳言你赴美工作,年薪1.2億美元,你的現狀是怎樣的?
劉本良:我去美國這個事是突然之間炒作出來的,我實際上一直在北京,從來沒有離開過北京。近十幾年來,我一直沒有去外國的想法,以后也大概率不會去美國搞這個研究,因為中國已經足夠我發(fā)揮能力了。
NBD:當時為什么要參加求職節(jié)目?
劉本良:節(jié)目是2018年1月錄制的,當時老二(第二個孩子)剛出生,家里積蓄沒有了,老二早產還花了七八萬。那時候是我最困頓的時候,我就感覺自己整天處于一種非常難受的狀態(tài)。沒辦法,就去錄那個節(jié)目了。
錄制的時候也分好幾次,第一次先要初選,選一選你的故事,然后再去培訓,第三次才是正式錄制。節(jié)目是當年4月播出的,中間經歷了幾個月的剪輯。錄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求職失敗了。
參加求職節(jié)目時的劉本良
NBD:2018年節(jié)目錄制結束后,工作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這幾年還在做哪些研究?
劉本良:(參加節(jié)目)求職失敗之后,我就被同事拉回去,去我之前(所在)公司的研究院上班了。去年3月份的時候,公司把研究院撤了,我就又離開公司,繼續(xù)自己搞(研究)。
我現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之前在節(jié)目當中說的(解決)能源問題。我在這兒澄清一下,實際上那個不是(通過)冷核聚變,是屬于量子運動輸出能量,通過對真空環(huán)境性質的改變來獲取能量。它背后的能量,現在我們還不太清楚,只是通過現有的物理學定律推導出來,一定會有這種裝置。
另外一個是,我一直希望做一種能夠解釋隨機現象的算法,能夠通過這個算法來研究我們這個裝置成功之后對空間的改變,看看能不能夠獲取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數據。比方說,能不能夠探測幾光年外的星球狀態(tài)或者是某些事件的發(fā)生。
NBD:外界對“冷核聚變”的研究很關注,你是怎么接觸到這項研究,又為什么沒有再繼續(xù)做了?
劉本良:我從香港來北京的時候,實際上就在研究冷核聚變,當時我還同時開發(fā)一個其他的東西,是一個雨傘一樣的東西,它可以匯聚陽光,我想做一個工藝品之類的先賺點小錢,開發(fā)了一年時間。但是我突然就醒悟了,那時候博士剛畢業(yè),30歲,是我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我就決定要解決比較困難的問題,不要在這些簡單的,像賺錢這些事情上花太多的時間。
冷核聚變是我讀碩士時聽說過的,接觸冷核聚變是在2009年的時候,當時還在香港。離開香港之后我還琢磨了一年的時間,后來我突然意識到冷核聚變不是我想的那么簡單??偨Y來總結去,我覺得這個事我要干是沒有希望的,所以大概2011年底我就決定不干了。
事實證明,我當時不干可能是對的,因為清華大學的一位教授干了一輩子也沒干出來。但冷核聚變讓我認識到可能存在一種理想的能源形式,容量巨大,沒有核輻射,非常安全。
劉本良 記者 李少婷 攝
寧愿窮點困點,“我覺得我是捕獵鯨魚的人”
NBD:你現在的研究是要解決什么問題,或者會有哪些應用?
劉本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用量子運動驅動一切。它會帶來一系列的效應,比如改變空間性質,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來做新式的交通工具,比如說實現反重力或者人工力場。這個都是后話,最關鍵的核心就是,我們找到了一些從理論上看起來跟現有科學定律不矛盾的一些方式,來實現量子驅動一切的目標。
2018年上節(jié)目的時候,我當時覺得“固態(tài)器件”已經成功了,后來又過了兩年,我感覺里邊還有問題,然后又重新思考了一下。
NBD:你的研究領域聽起來都要耗費比較多的精力和投入,為什么堅持研究這些“大問題”?
劉本良:我從本科的時候接觸到能源問題,心中就種下了要解決能源問題的一個想法。尤其是我本科時接觸了一些老師,他們就說我是他們見過的最好的學生,這句話給我的壓力特別巨大,但是這么一個種子就種在我心中了——要做一些特別的東西。
(后來)做碩士畢業(yè)論文的時候,要研究某種材料氦泡的演化過程,我當時剛接觸這個課題大概幾天的時間,就對氦泡怎么演化、怎么聚集有了一個圖像。后來做完畢業(yè)論文,發(fā)現跟我那個圖像很吻合。我就知道了對自己的認識,我原來是擅長這種圖像思維的人。
(之后幾年)我經過風浪的錘煉,確確實實掌握了一定的捕獲大問題的能力,而且我現在只對這些大問題感興趣。我覺得我是捕獵鯨魚的人,你讓我去捉那些小魚小蝦,不能提起我的興趣,我不感到激動,沒有興趣去做。我寧愿窮點困點,我要去捕大魚。
NBD:畢業(yè)后有想過去科研機構工作嗎?
劉本良:其實我不是不想去,(但是)我算了算,我如果去一個老板的手下,我一定是做老板指派的課題。我是忍受不了的,我已經見過大風大浪了,那些課題真的是小魚小蝦。
基本上,現在的科學研究平臺,我看不到能夠給我很大機會的地方。比如說,我沒有花精力去發(fā)很好的論文,那么我進不了一個比較好的學?;蛘呤茄芯繂挝?,(能)讓我自主的研究。我一定在別人的手下做,他們就會分我課題,我就會浪費(時間),我到現在還沒解決我的“大魚”問題,所以我只有這樣,沒有別的選擇。
NBD:你現在做的研究,需要實驗儀器和投入的話,怎么辦?
劉本良:這個東西就是窮有窮的辦法,富有富的辦法。窮的辦法就多動腦,富的辦法就是又動腦又做實驗,這個東西我不覺得它是重要的。
現在我主要做算法,就沒什么花銷了,我電腦都買了,也不做實驗。算法成功的話,什么樣的儀器我都能買得起,所以我努力地把我的算法開發(fā)成功。我覺得我肯定能行的,我還是有點自信,但也很困難,也是經常感覺這個事行了又不行了,又行了,反正也經常反反復復的。但是我覺得,這個事只要不違背科學定律,基本上都是能成功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只不過是得花很多的精力去做。
“整個世界都應該理解,除了金錢還有另外一種激勵方式”
NBD:你預估過你的研究大概多少年后能有成果嗎?
劉本良:其實我搞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有特殊意義的。我搞(研究)的時候那種快樂,就像那些釣魚的,他“啪”釣一條大魚,他又不缺魚吃,他釣一個魚就特快樂。我釣那些“大魚”就感覺特快樂,所以我不太愿意把這個東西(通過)論文發(fā)表出去。
很多大學教授都在發(fā)表論文,他們有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我的理解就不是那個樣子。我認為搞科研是一個人的快樂,只有激勵自己不斷奮進,最后形成一個體系,才能夠輸出。搞了一通發(fā)表出去,感覺沒意義了,感覺那個東西已經不快樂了,你還有動力搞下去嗎?
所以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應該理解,除了金錢還有另外一種激勵方式,對那種“釣大魚”的(人的)激勵。我允許你好多好多年都不發(fā)表論文,你就去搞自己的研究,一旦形成體系,你再發(fā)出來。因為你沒形成體系,搞了一通發(fā)了就沒意思了,感覺別人整天討論你的事。
有一些非常高超的創(chuàng)造,你要允許它保密,允許它屬于一個人,讓他完善、發(fā)展一下。就像牛頓一樣,他感覺整個體系都形成了,就“咔咔”全都告訴世界了。
NBD:對當前的科研生態(tài),你有哪些建議?
劉本良:我覺得不同的經歷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最后產生不同的選擇。我們現在大多數是把科研體系當成一個投入產出的系統(tǒng),我投入了,你要給我出幾篇論文,做幾篇專利,要獲得什么成果,這就是一個資本化的東西。但是我認為,真正的創(chuàng)新不是這個樣子的,它包括了你對個人生命的成就。一個科學家逐漸變老了,但是釣到了“大魚”,就把自己的生命永恒化了。要創(chuàng)造條件,允許他擁有這種激勵方式。
像一些數學家,他可以持續(xù)地高產,因為數學家更像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但物理學家就不一樣,物理學家會感覺到自己掌握了“上帝”的秘密,他會比較珍惜,就是另一種心理狀態(tài)。
我覺得整個科研體系,還有一些要改進的地方,現在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但是要更加人性化一點,不要那么物質??茖W研究是一個巨大的生態(tài),需要各種各樣的“物種”,也需要一些變異的分子,跳出局部最優(yōu),實現更好的科研效果,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也算是給自己辯解:允許這些變異分子存在,讓他們去安安靜靜地搞研究,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發(fā)揮他們的特長。
(實習生雷晴嵐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