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淮安市二院心血管內科劉亞洋博士團隊使用心腔內超聲(ICE)及三維標測系統(tǒng),為一例左心耳房速患者成功實施射頻消融術,該例手術為淮安地區(qū)腔內超聲引導下左心耳房速首例,標志著市二院心血管內科心臟介入臨床診療技術更安全、更高效、更精準,邁上了“心”臺階!
67歲的孫女士,有過高血壓、房顫及室上速病史,曾行射頻消融術,術后病情平穩(wěn)。但近期頻繁出現(xiàn)心慌、胸悶等癥狀,且越來越嚴重。這一顆懸著的“心”讓她日日擔憂,吃不下也睡不好……
為尋求進一步診治,在親友的陪伴下孫女士來到淮安市二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yī)師劉亞洋博士處就診。劉亞洋博士結合病史,對孫女士進行了細致的病情評估,考慮診斷其為“持續(xù)性房速”,需盡快進行手術治療,否則將危及生命!
入院后,劉亞洋博士立即安排患者行心內電生理檢查術,檢查結果提示該患者房速來源于左心耳。左心耳是左心房的一個特殊結構,具有壁薄、心耳梳狀肌束粗大、肌間束菲薄、心耳整體狹長、 開口較小等特點。左心耳是房性心律失常消融術的高風險地區(qū),易致心耳穿孔、心包填塞的并發(fā)癥,消融難度大,易于復發(fā),此類手術極具風險和挑戰(zhàn)性。
由于患者曾經做過房顫消融,此次病情較重,手術具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劉亞洋博士及團隊成員積極反復展開討論,針對患者實際情況制定了縝密的手術方案。完善術前準備并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劉亞洋博士及團隊決定為患者行“左心耳來源房性心動過速射頻消融術”。手術全程進行心包監(jiān)測,為患者安全保駕護航,確保手術安全進行。
術中,劉亞洋博士及團隊通力協(xié)作,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通過超聲引導這個“火眼金睛”及三維標測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控消融導管的位置及導管的貼靠情況,通過非接觸建模,引導消融導管精確到達手術靶點部位。在低功率、小壓力的消融技巧加持下,僅消融約6秒即使該頑固持續(xù)性房速終止,此后予鞏固消融,確保手術療效。
為了保證手術效果,劉亞洋博士在消融后采取多種刺激方式都不能誘發(fā)房速,效果立竿見影,手術取得圓滿成功,術后隨訪效果非常理想!
據(jù)劉亞洋博士介紹,人群中房速患病率為5%~10%,年輕人及孕產婦房速多見,其中右心耳起源房速約占所有房速的3.8%,而左心耳起源房速則更少(約3%)。多數(shù)心耳起源房速對抗心律失常藥物反應較差,常呈持續(xù)性無休止發(fā)作,容易合并心功能障礙并誘發(fā)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左心耳, 耳壁較薄, 易發(fā)生穿孔且不易自行愈合, 既往心耳起源消融手術難度較大。
淮安市二院常規(guī)開展的消融手術應用了心腔內超聲技術,作為一種新的輔助手段,它通過放置于心腔內的超聲探頭,精準獲取心臟解剖結構,就像一只“潛入心臟的黃金眼”,是醫(yī)生在術中進行定位、監(jiān)測、評估的重要手段,能使手術更加安全、精準、高效,患者治療的舒適度也會更高。同時,該技術也為那些食道憩室、狹窄畸形等疾病無法行食道內超聲、不能耐受麻醉的患者提供了解決方案。近年來隨著三維標測技術及冷鹽水灌注消融導管技術的開展, 消融手術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 (王惠 王宇 葛涵)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