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 主辦方供圖
【資料圖】
大屏幕上,兩只裸眼可見的3D機械手,在音樂光點上舞動,一會兒敲鼓,一會兒吹奏,與一名二胡演奏家一起,以一首大氣磅礴的開場曲“點燃”全場。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現(xiàn)場,開場曲融合二胡、琵琶、嗩吶、古琴等民族樂器,國風濃郁。而最特別的是,這首曲子融合了人工智能,演奏家與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演奏家”一起合奏,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舞臺上,奏響了特別的旋律。
左手馴化右手
如何做到讓“民樂+AI”沒有違和感?創(chuàng)作者、著名青年二胡演奏家朱云編介紹,長約2分半鐘的開場片,共分三段曲,每一段都有玄機,但都糅進了人工智能技術。
音樂開篇,3D機械臂演奏的互動音樂由人工智能直接生成,左手臂彈奏音符后“馴化”右手,讓其彈出和弦;第二段是生成未來篇,旋律由人工智能生成,由機械臂與人一起合奏;第三段的旋律也是由AI給出的參數(shù)設計而成,與民樂隊一起完成演奏。
和弦與旋律是作曲的核心,朱蕓編將這兩個核心交給生成式軟件,而他本人只負責“微調(diào)”。
開場片的視頻畫面也通過人工智能生成、演算與調(diào)整,樂器外骨骼采用人工智能衍生設計,實現(xiàn)“AR+AI”繪畫實時渲染,整體呈現(xiàn)出裸眼3D的視覺效果。另外,燈光也由人工智能編程后完成輸出,與旋律感應互動。
把音波“打碎”到最小
“90后”二胡演奏家兼作曲家朱蕓編,屢次獲得國際音樂公開賽大獎,包括亞洲民族器樂獨奏賽、香港紫荊杯音樂賽冠軍等。
融入人工智能后的國樂,會是什么樣的? 朱蕓編很好奇,也很期待能讓民族音樂更多地普及大眾。他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人工智能音樂樂團,將國風與賽博朋克風碰撞,交織出了獨屬于他的“AI+國風”音樂風格。
“音波是一首樂曲的最小單元。人工智能演奏就是將音波‘打碎’到最小元點,再重新組合,不同的音波就能呈現(xiàn)出不同樂器的聲音,這是AI演奏的底層邏輯。”朱蕓編說,“人工智能不只是一個‘感應器’,它可以學習人類的演奏技巧,再演化成另外的作品。”
“不完美,但可以更聰明”
開場曲其實是“有瑕疵”的。朱蕓編說:“人工智能學習樂曲和演奏的時候,出來的音色會有偏差,鼓點也不準,但我故意沒有校準,保留了人工智能學習演奏的過程,我認為這才是精髓所在?!?/p>
而他口中“不完美”的人工智能正變得越來越聰明。朱蕓編說,如今的人工智能演奏,僅技術水平而言,已達到普通人樂器考級中三到四級的水平,“只要能讓人工智能‘聽’到更多的樂曲,其作曲和演奏水平就會更高,數(shù)據(jù)庫的基數(shù)越大,它就會演奏得與演奏家更像。”
朱蕓編也表示,人工智能若要作為一名專業(yè)演奏家,它還有很長的學習之路:“人類演奏樂曲,有自己的情感在其中,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不一樣,他在音樂中所表達的內(nèi)核也不一樣,這是人工智能還無法做到的?!钡嘈牛谌斯ぶ悄艿膮f(xié)助之下,未來的音樂領域,或許會出現(xiàn)人類未曾聽過的“天籟之音”。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