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化 >

剪紙花樣中記述著民族遷徙歷史和神話傳說

“剪紙是最具民族普遍性和生活使用廣泛性的傳統,也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傳統。在不同民族村寨這一座座活的民族文化‘圖書庫’中,我們打開以人為本的活的‘圖書’,看到了少數民族剪紙藝術的文化長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原主任喬曉光說。日前,他擔任總主編的《村寨里的紙文明》(首卷)由青島出版社出版。

首次摸清少數民族剪紙分布整體形態(tài)

中央美院非遺中心自2001年起為中國剪紙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進行田野調查,發(fā)現了苗族、滿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具有剪紙藝術傳統,并發(fā)掘了代表性傳承人。此后,中央美院非遺中心通過教學拓展了鄂溫克族、水族、白族等專題研究。

喬曉光介紹說,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2009-2012)》正式立項,項目組陸續(xù)發(fā)現回族、土族、壯族、蒙古族、鄂倫春族等18個少數民族具有獨特的剪紙藝術傳統。結項后,項目組的田野調查并未結束,又陸續(xù)補充了拉祜族、布朗族、毛南族、藏族等民族的田野調查。

“許多民族的剪紙傳統已趨于衰落,許多上世紀初出生的老一輩民間剪紙傳承人已悄然離去,搶救式記錄中國剪紙這樣一筆多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世界遺產,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喬曉光說,“我們以村社活態(tài)文化研究為主要方法,每個民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展開田野調查,16年中共發(fā)現33個少數民族的剪紙藝術傳統,這一研究讓我們首次摸清了中國少數民族剪紙分布的整體形態(tài)。”

剪紙花樣中記述著民族遷徙歷史和神話傳說

八卷本《村寨里的紙文明》共計100多萬字,近萬幅圖,是“十一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資助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2009-2012年)》的結項成果。目前,其余七卷已完成排版工作,計劃于今年上半年出版完成。在《村寨里的紙文明》中,33個少數民族剪紙傳統的發(fā)現,呈現出一個文化多樣、藝術多彩的中國剪紙的完整形態(tài)。

課題組根據多年的田野調查,總結出中國不同地域少數民族剪紙傳統的特色。例如,北方地區(qū)的狩獵與游牧民族,他們常使用樹葉、樹皮、厚的布帛等材料,其剪紙,只鉸大形,從不折剪,生存方式深刻影響了他們的藝術思維方式和敘事手法。而以麥作、稻作農業(yè)種植勞動為主的民族則不同,這些民族更注重花草紋樣,大量使用花草紋樣裝飾剪紙細節(jié)。

根據在民俗中的文化形態(tài),課題組將剪紙分為節(jié)日習俗、禮儀民俗、信仰習俗、生活習俗以及其他類型五類。例如,黃河流域許多鄉(xiāng)村的春節(jié)是從鉸剪紙、貼窗花開始的,陜北的鄉(xiāng)村在窯洞里要貼炕圍花、頂棚花,在門上貼剪紙門神,在灶臺貼灶神,大紅的剪紙成為中國年節(jié)的典型象征。在廣東潮汕地區(qū),每年正月游神賽會時要設神壇,神壇擺放的供品會有與之相同的剪紙花樣,以示虔敬。

而在生活習俗中,很多民族普遍將剪紙作為刺繡底樣,有些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用于服飾的一些刺繡剪紙花樣中,會記述著民族遷徙歷史和神話傳說。如苗族服飾的刺繡底樣剪紙中,就有圖騰祖先、由楓樹變成的蝴蝶媽媽等故事。此外,西南地區(qū)的哈尼族、彝族、白族、水族、侗族、布依族、壯族、羌族等民族,都有以剪紙為刺繡底樣的傳統,也同樣有著口傳文化的內涵。

目前,中國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的保護與研究還處于相對弱勢的階段,該書的問世,開拓了民族傳統文化研究的新領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向云駒說:“33個少數民族的剪紙藝術傳統所蘊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統一性和民族個性,讓我們震撼,這部書以文化學、人類學、美術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

最新動態(tài)
相關文章
西方男人討好女人,口頭禪是“像拉斐爾...
重經濟輕文化路徑亟待扭轉 城市群發(fā)展...
“老北京金融街”擬建銀錢業(yè)博物館
火爆演藝圈的一場演出《對話·寓言2047...
齊魯戲苑薪火相傳 老中青三代戲曲藝術...
國話開年新劇《人生天地間》用獨角戲刻...
?